并购是近几年医疗器械行业的高频词。今年以来,整个医疗器械行业宣布新交易的速度惊人。根据安永数据,仅今年上半年,医疗器械行业就产生了33笔并购交易,这一数字已经超过2020年全年记录。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医疗器械并购浪潮中,我国企业活跃度很高。
在过去,由于体量不足和管理能力有限等原因,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在海外收购上并不活跃。近年来,医疗器械行业竞争激烈,集采政策让企业成熟业务面临增长压力,加上医疗器械领域产品迭代速度加快,种种因素给医疗器械企业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并购可以快速打破企业天花板,抢占高潜力细分市场,成为医疗器械企业发展快车道。
并购是扩张也是为生存
在医疗器械企业发展历程中,并购是基本路径之一。从产品特性上看,医疗器械行业具有碎片化和离散制造属性,不仅各个细分领域之间差异较大,而且产品技术更迭速度也较快,新技术对于旧技术的影响往往具有颠覆性。从市场角度来看,医疗器械细分领域天花板明显,若无法进一步扩大自身市场份额,激烈的外部竞争将迅速拉低市场份额。
今年,国内外医疗器械企业加速并购的原因有所不同。在全球范围内,企业并购原因主要是新冠肺炎疫情后现金流充足。从全球医疗器械巨头企业公布的2021年上半年报看,全球TOP10医疗器械企业营收都实现了增长,除与疫情防控紧密相关的诊断业务高速增长外,高值耗材业务也强势反弹,行业发展逐渐回归正常轨道。
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并购由冷转热的原因与海外不同。此前,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并购整合并非常态。有观点认为,过去并购不频繁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医疗器械市场保持着远高于国际成熟市场的增长速度,仅依靠内生成长也能保持较快发展。而且由于商业习惯、资产价格和资本市场环境等原因,国内优质资产的并购相对困难,大量项目谋求独立上市,已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整合更是难上加难。此外,资本市场对并购式发展的认可度不高。
虽然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依然保持高增长态势,但集采政策让高值医用耗材企业面临压力。目前受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政策影响最大的细分市场之一是心血管耗材。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最早落地的品种是冠脉支架,以冠脉支架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普遍承压。在此之下,医疗器械企业不得不开辟新的战场。在众多的并购中,心血管介入高值医用耗材类企业颇为活跃,出手频繁。
介入无植入解决方案获国内企业青睐
今年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并购交易事件主要呈现三大特点。
首先,心血管领域并购活跃。心血管高值耗材企业开始全方位拓展产业链,扩充产品线,企业并购重点目标在于抢占本赛道市场份额,在并购标的的选择上力求与现有渠道协同。以蓝帆医疗为例,该企业于今年投资了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设备)企业南京沃福曼。OCT成像可以精准指导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蓝帆医疗以往在心血管领域的产品主要集中于治疗环节,投资沃福曼后,将沃福曼的新型诊断技术嫁接在已有的心血管领域销售平台上,以扩大其业务版图。
其次,在标的偏好上,在国内企业频频出手的心血管赛道中,介入无植入解决方案成为“宠儿”。介入无植入解决方案的商业潜力已经得到市场的验证,乐普医疗2021年上半年报显示,其介入无植入产品组合(包括可降解支架、药物球囊、切割球囊等)营收3.64亿元,同比增长1951.55%,成为乐普医疗的增长新支柱。介入无植入之所以能成为医疗器械企业青睐的新赛道,在于该疗法不在患者体内植入永久金属植入物的同时,还能恢复血管的供血功能。介入无植入领域的代表产品包括冲击波球囊、药物球囊、生物可吸收支架、减容装置等。从今年国内的并购趋势来看,最受欢迎的产品是冲击波球囊。
美国Shockwave Medical是全球率先推出冲击波球囊的公司。其治疗冠脉血管钙化的C2导管在一系列的临床研究中展现出较大的临床价值,并于今年2月获美国FDA批准上市。今年3月,Shockwave的冲击波球囊被健适医疗收入囊中——健适医疗和与Shockwave达成合作,双方共同成立一家由健适医疗控股的合资公司,将血管内冲击波技术引进中国。在成立合资公司的基础上,健适医疗将在中国建立生产线,用于转化和生产Shockwave的产品。优势医疗器械赛道从来不乏竞争者,冲击波球囊赛道的玩家已不止Shockwave,FastWave Medical也加入了竞争,并且在今年8月获远大医药战略投资。目前,国内也有企业进军冲击波球囊领域,预计未来这一产品在国内市场将面临激烈竞争。
最后,随着传统业务天花板突显,有医疗器械企业开始尝试跨赛道并购,以突破行业天花板。一方面,国内成熟的高值医用耗材企业试水消费医疗产品领域;另一方面,国内高值医用耗材领域也开始迎来更多元的参与者。如乐普医疗正整体布局齿科行业,今年以超2亿元收购博思美,进军隐形正畸赛道。此外,还通过并购进入数字化与专业3D扫描(口内扫描)等领域,并自主研发种植牙。心脏瓣膜龙头企业启明医疗切入了高血压介入治疗领域,与以色列高科技公司Healium Medical Ltd.成立合资公司Renaly Ltd.,以引进Healium的新一代去肾交感神经术(RDN)相关医疗器械,并在全球范围内对RDN产品进行研发、生产及商业化。
目前,在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你追我赶的海外并购和合作中,医疗器械“授权引进(Licensein)+自主研发”是非常活跃的商业模式,这也对国内医疗器械创新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对于医疗器械企业来说,先发优势非常重要。在国内企业频繁引入海外产品的市场大环境下,未来企业间的竞争将会加剧。License-in模式成为常态后,留给国内企业Me-too模式创新的时间将会变短,对企业的创新实力和创新差异化水平是很大的考验。这就要求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不能停留在模仿阶段,具备前瞻性思维和战略眼光才是获得良性发展的关键。可以预见,随着竞争的加剧,部分企业会在竞争中掉队,未来医疗器械行业的并购将频繁发生。
海外巨头纷纷看好耳鼻喉市场
无论是在出手企业还是出手方向上,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并购趋势总体上受到集采政策影响较大。与之相比,海外巨头企业的并购受我国政策影响较小,主要从对产品和市场的判断出发。
海外医疗器械企业的并购方向反映了巨头对于市场变化的感知。从收购趋势来看,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巨头与巨头之间的并购并不多,大企业大多通过收购来巩固其细分领域市场地位,完善产品解决方案,同时占领新兴的高增长细分市场。通过动脉网统计分析,耳鼻喉医疗器械市场最受海外巨头青睐。耳鼻喉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声带息肉、耳鸣、打鼾等,是常见疾病,耳鼻喉科医疗器械细分赛道多,产品包括耳内镜、鼻咽喉内窥镜、助听器及消融、激光设备等,部分市场还未被充分开发。
患者监护领域也同样受到海外巨头关注。如飞利浦收购了Capsule Technologies,Capsule是一家面向医院和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集成和数据技术提供商。波士顿科学收购了Preventice,Preventice是一家心脏健康管理解决方案企业,产品包括一款可穿戴远程心脏监测器。
并购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打破天花板,是医疗器械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路径。对于医疗器械企业来说,并购不仅是扩张也是为生存,激烈的外部竞争可能会使市场份额迅速下滑,并购可以带来快速突破。但并非所有的并购都能成功,医疗器械领域也不乏失败案例。随着并购时代的来临,夯实内生成长能力是企业并购成功的基础。